智能建筑工程学院秉承“以人为本、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专注于培养掌握BIM技术、装配式建筑、绿色建筑、智能交通等前沿技术的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以新时代鲁班精神为核心,学院塑造了“勤学善思,精技善研,务实善为,创新善争”的建工精神,形成了正气院风、浓厚学风、严谨教风。 学院创新课堂教学,采用“项目+教学”和“岗-课-赛-证”综合育人模式,通过校企合作、竞赛项目对接和技能证书考核,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深度融合。毕业生将具备全面的工程建设管理能力,以扎实的专业技能和创新精神,积极投身建筑行业,推动其持续发展。智能建筑工程学院已建成集“产-学-研--训-创”为一体的建筑综合实训基地,现设有产教融合工作室、装配式建筑实训室、工程造价项目实训室、建筑信息模型BIM实训中心、建筑综合实训中心等共计18间实验实训室。基于多功能的建筑综合实训基地,学院成立由专任教师和企业技术骨干为主体的高师工作室,促进校企资源共享、协同研修、全员提升。学院不断强化教师的实践教学和科研能力,已形成一支具备“高学历、高职称、高技能、高品质”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并坚持以“科教融汇、产教融合、协同育人”为中心,致力打造区域一流的专业人才培养高地。
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适应地方经济建设需要,具有一定的科学文化水平,良好的人文素养、职业道德和创新意识,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较强的就业能力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掌握本专业知识,结合建设工程领域土建施工员、资料员、造价员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职业资格)相关技术技能要求,培养面向建设工程领域职业群,具备扎实的工程造价管理相关的管理学、经济学等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能够在建设工程领域从事全面工程造价管理工作的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
学生毕业后在本专业及相关领域经过五年左右的锻炼,能够通过自主学习相关专业知识,掌握相关专业技能,具备解决工程造价专业及相关领域复杂问题的能力。成为建筑领域等专门人才,优秀者能够成为相关领域的中高级管理人才。
学制:4年
课程教学资源建设:
工程造价专业教学资源库是采用现代信息技术,建成资源丰富、技术先进、融“教学、就业、终身学习”为一体的交互式、共享型的教学资源。坚持校企合作专业共建的原则,依据人才需求确定专业定位、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系统的专业课程体系,重点建设涵盖工程造专业的教学资源库,包括《课程标准》、《课程设计》、《实训任务书》、教学课件、配套习题、微课、教学视频、教学动画等。教学资源库达到内容丰富、高效互动、技术先进、共享开放、持续更新的整体要求,促进教与学的方法改革和效果提升。共建设《装配式建筑概论》、《装配式建筑识图与深化设计》、《工程造价管理》、《装配式建筑施工》、《工程经济学》、《工程测量》、《工程定额原理》等课程的基本教学文件、数字化资源,满足工程造价专业学生的专业学习。
目标岗位:
工程管理服务业:造价员、资料员、BIM技术员
房屋建筑业:土建施工员、装配式建筑施工图员
数字造价行业:智慧工地项目的调控与管理、智慧文旅项目的开发和运营。
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及教研成果:
工程造价专业教学创新团队共有骨干成员18人(含3名企业导师),其中教授5名、副教授(高级工程师)6名,中级职称6名;博士1名,硕士4名。主持广西教育科学规划课题《高职院校扩招背景下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基于“1+X(BIM)”证书制度的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研究与实践》、中华职业教育社规划项目《《职业教育法》关于产教融合法规落实措施研究与实践》。为代表的科研教改课题13项,获得发明专利“一种智能制造工程实训装置”等8项,发表论文26篇,出版教材1本。
实训教学基地:
工程造价专业主要设有产教融合工作室、高师工作室、工程造价软件实训室、工程造价项目实训室、建筑结构模型实训室、建筑软件实训室(二)、建筑制图识图实训室、建筑综合实训中心、装修材料认知实训室等共计9间实验实训室。
与广西天骄建设有限公司、广西中晟工程项目管理有限公司、广西桂标项目管理有限公司等15家区内外知名企业建立稳定的专业实习、实训基地关系,所建立的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可接纳一定规模的学生进行专业认识实习、岗位实习、毕业实习,可满足毕业生的实习与就业。
社会服务:
为深化产教融合,培养适应和引领现代产业发展的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每年对广西天骄建设工程有限公司开展脚手架工等方面的内容培训,共计650人次,培训效果达到预期。年平均开展职业培训达到1300人次,职业培训人次达到在校生规模的2.02倍。目前我校已经成功申报为BIM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试点单位,为进一步推进1+X证书制度与教学的融合,将职业等级证书和教学课程进行课证融通。将BIM技术在土建类类课程进行融入,如装配式建筑、建筑安装工程、建筑装饰装修工程等课程融入BIM课程开发相关内容,并已制定专业课程中融入的内容。目前已经开展了BIM技术培训约1000人。除了BIM技术培训外,还开展了装配式建筑、工程测量技术等职业培训,提高了学生的职业能力。
人才培养质量:职业团队/专业协会成果、实习就业
在人才培养质量方面,除了职业团队和专业协会所取得的显著成果外,实习与就业环节同样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通过深入行业一线,学生在实习过程中不仅能够将所学理论知识付诸实践,更能在实际操作中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
在实习环节,学校与企业紧密合作,共同制定实习计划和方案,确保学生在实习期间能够充分接触和了解行业的最新动态和发展趋势。同时,企业导师的悉心指导和专业引领,使学生在实习过程中能够迅速成长,为未来的职业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在就业方面,学校积极搭建就业平台,与众多企业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就业空间和发展机会。通过组织各类招聘活动、就业指导讲座以及校企交流等活动,帮助学生了解市场需求和行业动态,提高就业竞争力和适应能力。
高师工作室:
成立以黄勇、许书娟教授为专业带头人的高师工作室,在高师工作室中,学生或实践者可以通过与大师级人物的交流和合作,获得深入的学术见解、行业经验和实践技巧。大师工作室的设置有助于促进学术交流、行业合作和人才培养,提升整个行业的水平和竞争力。
1.成果辐射。工作室以小组为单位组织研讨、现场指导、专题研究、课题研究等形式对成员进行培养。以科研成果、项目攻关、论文、讲座等形式展现相关工作过程、工作策略及工作成果,形成名优群体效应,实现资源共享。
2.师徒帮带。有效培养青年技术人才技能后劲,发挥工作室负责人的导师作用,并与工作组成员实施带教,制定具体进步计划,安排培训过程,使其工作组成员的业务水平和技术等级稳步提高。
3.科研项目攻关。依托生产部门对在制产品、研发产品等重点项目技术改进的需求,工作室有针对性的开展项目攻关、工艺改革。
产教融合(四引四融)如:校企融合育人建设实训基地、教材、技术、实习等
建筑工程学院为深化产教融合,培养适应和引领现代产业发展的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推动专业分类发展、特色发展,服务当地经济,促进当地经济发展与北京中领互联、斯维尔等企业共建现代产业学院。瞄准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结合点,突破传统路径依赖,探索产业链、创新链、教育链有效衔接机制,建立新型信息、人才、技术与物质资源共享机制,完善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机制,创新企业兼职教师评聘机制,构建高等教育与产业集群联动发展机制,打造一批融合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技术创新、企业服务、学生创业等功能于一体的示范性人才培养实体。
2021年1月广西城市职业大学建筑工程学院与深圳市斯维尔科技有限公司合作成功申报2020年度教育部产教融合协同育人项目:基于“1+X(BIM)”证书制度的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研究与实践,就实训室建设、师资培训等方面开展合作。2021年7月建筑工程学院与山东百库教育科技有限公司等企业联合成立了智能建造产业学院,校企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共建高水平师资队伍,共同开发课程,联合开展人才培养、社会培训、技术服务、科研攻关合作,共同探索校企协同育人的新模式。
国际交流与合作:
与泰国曼谷吞武里大学(Bankok Thongburi University)、泰国易三仓大学(Assumption University)、泰国博仁大学(Dhurakji Pundit University)、泰国东南亚大学(Southeast Asia University)、泰国格乐大学(Krirk University)等东南亚大学建立合作关系,学生和老师均有机会申请到国外继续深造本科、硕士、博士学位。举办各类国际学术交流会议,开拓国际视野,立足广西,放眼东盟。
1+X证书:
本专业学生在校期间需考取的就业岗位职业技能证书有:预算员、测量员、安全员、资料员、材料员、监理员、见证员、“1+X”BIM技术中级职业技能等级证书、“1+X”工程造价数字化中级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我校是建筑领域八大员职业证书考核站点、“1+X”BIM技术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考核站点、“1+X”工程造价数字化中级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考核站点,学生在校可考证,毕业即就业。
用户登录